第344章(1 / 2)

那边收到了资料还有宋问声的汇报之后,大喜! 没想到宋问声这么快就有成果产出了,而且还是极其重要的成果。 如果热核聚变那边动作也有这么快,说不定现在已经实现商业用电了。 但其实也不可一起比较,谁让宋问声开挂了呢? 大家都很高兴,但是程序还是要走的,上面的考察团可能会来抽查他们的经费使用情况,还有研发进度。 如果是其他的保密项目,他们也不可能就这样直接进去考察,但是宋问声太年轻了,年轻到他们都怕。 他这是生怕宋问声把舵有些意外,就会让这艘开得好好的大船像泰坦尼克号那样。 他们这回去绝对不是要给什么压力,什么下马威,也不是盯着,而是帮宋问声看看在那些细节上还需要完善。 这一堆老头里,估计也只有坚定热核聚变才是未来的那几个老教授心里头有些不甘心。 在他们看来,热核聚变才是未来,冷核聚变就是伪科学,你一个诺奖得主去搞伪科学?不是骗实验经费? 可是人家现在搞得有模有样的,似乎冷核聚变真的大有可为,老教授们即使心有不甘,也没有明面上否定人家。 也打算去看看,冷核聚变是不是真的和宋问声设想的那样,是未来。 真空问题和挠场问题,宋问声选择挠场问题为先。 在挠场这方面的领域大拿苏老教授早些年也是发表了很多举足轻重的文章,只是老爷子这些年也和王元教授一样,身体不好,搞不了研究了。 但是他的门下弟子千千万,有一个宋问声是逮一个。 领头的大弟子于教授也有将近七十岁了,还带着师弟们奋斗在第一线。 宋问声特意叮嘱基地的后勤人员,要尤其注意于教授的身体和饮食等等。 也就是于教授耕耘多年,有些心得,在宋问声和他商量路线的时候,提到设计一个挠场,于教授一下子就想到了一种先进三维线圈的设计,和外头环形磁笼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教授带着师弟和弟子们上下测量,殚精竭虑,在堆线圈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当中出了很大的力气,反复测量、计算,更改权重,就是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 他们设计了一个绕组曲面线圈,宋问声过来看的时候,提出了要优化方案的建议。 但是非线性优化程序缺少了其中的物理基础理论支持,因而有局限性,导致大家都局限在自己目前的设计当中。 当下,宋问声就马上抽调了七八个人,进行算法攻坚。 在数学方面,他觉得自己还是很强的。 而且他现在在数学的这方面有一点说不出来的味道,比刚开始研发数学时候的生涩得心应手了很多,感觉像是更升了一层境界。 他敲定在一个星期之内攻克算法,这样的紧急攻克,他做过的也不少了。 他喜欢设置总纲,让他们按照路线走,即使不一定完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