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抗战之铁血东北军> 第四百五十一章应对之策

第四百五十一章应对之策(2 / 3)

便是后来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俞大为。

俞大为被称为兵工之父,家世显赫,其表兄就是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格,他本人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1929年俞大为学成归国后任军政部参事,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廷言察觉到抗日军缺乏懂得军工方面专业人员,于是派人赴南京请俞大为来东北赴任。

只是当时东北局势尚不明朗,抗日军正与日军激战,国内大多数人都认为抗日军只能抵抗三、四个月,考虑再三后俞大为并未赴任。

张廷言得知俞大为不肯赴任的消息后并没有生气,张知道俞大为留在国民政府或许比来抗日军,对中国抗战事业作用更大。

果不其然第二年俞大为就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兵工署署长,从柏林大学弹道学毕业的俞大为,与国民政府中许多庸碌无为的官员不同,俞大为是有真才实学。

他上任后随着中日矛盾愈发不可调和,他感觉到中日之间迟早要爆发大战,俞大为开始着手改革中国军工生产,推行军火弹药生产的成本会计制度,建立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

他还成立许多研究发展机构,培育出许多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不少后来新中国著名的武器专家都是这个时候被俞大为培养出来的。

他又从德国、瑞典等国进口先进武器,并着手对这些先进武器进行仿制,力求达到中国自己能够生产仿制。

虽未能请到俞大为,但让张廷言意外发现李汶炳竟然是一位优秀的军工人才,正可谓失之桑榆得之东隅。

张廷言想到历史上有许多人才他们只是因各种原因未被发掘而已,或许抗日军中也有许多自己想要的人才,在等着一起去发掘。

随后张廷言见到抗日军自主生产的第1辆汽车,用张廷言的眼光看这辆抗日军自产的载重汽车,有点像后世的拖拉机,不过要比拖拉机少两个轮子。

张廷言爬上汽车,这辆汽车的座椅是用真皮包过的,但还是能感觉到有点垫屁股。

张廷言试着开了几圈,这时候的汽车没有助力转向器,转起方向来格外费劲,几圈下来开的张廷言手臂发酸。

张廷言兴奋地跳下车问道:“汶炳,什么时候能实现量产?”

“副司令,目前我们已经生产了四十多台汽车,只要后续材料跟得上,每天生产两台没什么问题”李汶炳应道。

“我刚得到埃里克从美国发来的消息,美国国已经颁布了对华禁令,禁止向抗日军运输武器,恐怕这段时间我们将会陷入物资短缺”张廷言无奈地说道。

“副司令,我们的物资主要是从美国进口,要是美国不给我们提供物资,我们这些工厂至少有一半被迫停止生产”李汶炳慌忙说道。

“汶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