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言情小说>废墟之痛> 第七章 我向世人发声

第七章 我向世人发声(1 / 4)

(智慧岂不呼叫?

聪明岂不发生?

他在道旁高处的顶上,

在十字路口站立。

在城门旁,

在城门口,

在城门洞,大声说:

“众人哪!我呼叫你们,我向世人发声……”

——《圣经》:箴言第八章)

二十六

美术界的人们,对亚洲和欧洲政坛的某些大人物以及一些国际财团首脑收藏过罗滋的作品,并不是很清楚,因为那都是走的单一渠道,和市场无关,和小圈子也不相干。

有些时候,一个画家怎么样,其作品的价值如何,收藏家的看法比画家们更清晰。圈内人成天抱怨自己没有好的经纪人,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经纪人究竟是打的什么鬼主意。

罗滋也只是明白那么一点:国际化意识。艺术上的国际化意识,那必须要超越圈子和流派,超越政治和所谓的主流。具体要走到哪一步,他也在摸索。一些文学、戏剧、音乐中的国际元素,或者说全球性,也是他所要借鉴的。而这样的追求,还得和自己的艺术气质、品味能够沟通和融合。

一句话,得反省过去所提倡的那种实用的、政治的、教化的价值观,得在人性和艺术性、理想性诸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遗憾的是,同道者还在过去的套子里打转,包括李恩这样的名家,他们在做某件东西的时候,一直在想的是它“像不像”,能够到达什么样的价位……

罗滋时常会轻轻地笑,像是若有所思,又像是某种愉快心情的自然流露。

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艺术家们在社会生活全面商业化时代到来的时候,反抗过,也抵制过,然后还是扒着商业的窗户往市场上看。当某个时期,他们就是看到一片集市,听到营营嗡嗡之声,对外面的一切不甚了了的时候,罗滋已经远远地行走在自己的坦途上了。

曾经,改革开放不久,某国家总理访问深圳,适逢罗滋的个展开展。

这位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欧洲人,在大学期间一度热爱美术。在中国的三天时间当中,他有空去看了罗滋的画,嘴里不断嘀咕着:”yeah! yeah!”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即问可不可以用他带来的礼物换一幅画。

当晚,罗滋的画就被外事办的同志送到“也”先生下榻的酒店。

一段时间,罗滋的作品因为”走向国际”而被圈内议论纷纷,被好笑地当成了”与国际接轨”成功的典范。美术家协会一度邀请他作讲演,规定了题目,就谈”与国际接轨”。他只好说一些临时得来的思考:”我主张我们要表现别人难以叙述的东西,做历史和时代、艺术和世界的清醒的观察者,让自己的作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